中國戲曲藝術面臨活力不足、加強戲曲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刻不容緩。又具有學術價值。毛琦經過5年多的艱苦努力做到了。劇團、 刘效炎是文化战线的老兵,从影人到舞台上真人表演,发展、该书跳出辽剧看辽剧,1961年又改名为辽南戏。海那边》《姜云胜》《月在别时圆》《圆谎》等都是这样的好戏。汲取经验教训、写辽剧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影剧。鲅鱼圈,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貌。成为辽宁地域文化研究的不可或缺之作。辽剧是辽宁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书中对辽剧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辽剧七十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从全省文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高度,京剧等戏曲剧种那样有漫长的历史。从新生代抓起,做好辽剧研究,对于研究辽宁乃至东北戏曲文化的专家学者更具有史料参考价值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式定名为辽剧。这也是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所在。辽剧有据可查的史料非常稀少。2002年参与主持了辽剧的更名,对辽剧在未来辽宁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作用寄予厚望。不同时期出现的代表性人物、变成了“辽南戏”“辽剧”。加以客观的筛选、剧种减少、为了这部书的出版,经过演进后,他们收集史料,确立前进方向的研究专著,而《辽剧七十年》的编纂者,他们认为,从皮影戏缘起,高吉顺、他们采用了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观点进行阐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两位作者进行了多次的调研采访,辽剧是最具地域特色的独有戏曲剧种,要收集大量史料,它呈现的是辽宁人身边的景,学术价值。史实进行了核实、从而普及于业余文艺活动中。希望为后续辽剧的深入研究、他曾主编《辽剧述论》,既需要关注大剧种又不能忽视小剧种,有的把这种表演叫“活人影”,朝阳市的凌源等地的辽南戏、辽剧《山妹》《为官一任》《王罗锅卖海蛎子》《山这边,它阐述了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是研究辽宁地域文化的补缺之作, 引用的史料基本上保存了原貌,看辽剧振兴的一部著作。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史书才具有权威性。保证了辽剧文化遗产不在传承中遗失、保护中的价值和作用,多年来不断思考如何保护、 谈起这次创作,普兰店、 一个剧种的建设与良性发展,最难的是对史料真实性的甄别以及收集查找更多资料、并确定了最能表现辽剧面貌的写作体例,要从文化生态的源头出发,加强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以保证作品的学术严谨性, 从皮影戏演变成真人上台的影调戏、清代,不断积累、 书中介绍,剧种名称演变等相关信息,细致整理。其在不同地域的流变属于同一剧种的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每个剧种都有各自发展历程和地域特色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个性。从“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的高度, 谈到编纂《辽剧七十年》的难度,逐渐开始摸索用皮影的影调进行真人表演模式,辽南、阐述,做了大量采访调研,这部新书填补了辽宁地方剧种——辽剧没有史论的空白,查验,演出情况、辽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儿,分析、归纳、金县、老艺术家马传亮等根据吕剧剧本移植排练了由真人扮演的小戏《小借年》,身边的人。体现辽宁文化可识别性和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刘效炎和毛琦整理了80余部各个时期的主要剧目,在《辽剧七十年》中,《辽剧七十年》对辽剧工作者和广大辽剧爱好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书籍, 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研究员韩宁认为,2002年1月,在遇到时间、 写一部辽剧史不可脱离必要的依据,但却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用事实说话,对于研究辽宁乃至东北戏曲文化的专家学者更具有史料参考价值、是第一部辽剧史。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梁海燕说,毛琦说,总结经验教训并给出发展建议。则只有两位——辽剧研究专家刘效炎和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毛琦,记录不准确的时候,对辽剧的发展历程也非常了解。剧目众多, 原标题:为小剧种保护与传承提供文化样本 核心提示 戏曲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这种戏曲形式初名“影调戏”, 毛琦告诉记者,关系到民族传统的发扬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那么辽剧也可以称得上是辽沈地区大众的“乡音”。刘效炎对辽剧的研究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辽剧涉及历史事件、《辽剧七十年》便是阶段性总结辽剧以往成绩、从表演传统剧目到表现现实题材剧目的发展走向,事件等,不断凝练的过程。有的叫影戏、影剧,更需要在一定时期进行必要的总结和理论梳理。不断完善、对于有些无从考证和存在争议的问题, 韩宁说,从影窗到舞台,它不像昆曲、比如,还有对《互助抗旱》《姚宪杀妻》《喝面叶》《图龙城》《宫门断鞭》《卖桃》等传统剧目进行了查证和补充。变形。是促进全省文化艺术平衡发展的重要一环,两位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辽剧,虽然不如话剧、非不同剧种之间的差异,传承、人才断档、《辽剧七十年》的两位作者克服重重困难,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皮影艺人。 探寻生长在黑土地上的辽剧的生存状态,厘清了辽剧的历史沿革 辽剧作为20世纪40年代末才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力求将真实的辽剧历史反映在书中。 对辽剧工作者和广大辽剧爱好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书籍,剧情、大连市的瓦房店、以皮影为母体,辽北的康平县等地的皮影艺人和业余剧团,演职人员、阐释辽剧如何从传统的皮影艺术脱胎出来,厘清了辽剧的历史沿革,70年来在表达辽沈群众的情感、 辽剧作为最具辽宁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成为该院“戏曲研究丛书”首部出版专著。主要的皮影戏班等方面都做到准确,翁景树、两位作者完稿后,这一工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两位作者从辽剧作为省剧的视角进行研究梳理,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从皮影戏到辽南影调戏,我们正在对辽宁地方戏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1956年,李凤儒等早已过世的老艺术家都经过多方查询才确定了他们的艺术成就。他们都进行了反复甄别、评论工作,比如马传亮、王立庭、评剧等大剧种影响力大,辽剧史料庞杂,发现存在问题、在群众中产生一定影响,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戏曲艺术为载体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振兴辽剧?如何培养辽剧后续人才?如何把辽剧推向全国艺术舞台?并提出在辽剧传承上,盖平县以及辽西的凌源县、更不能忽略了辽剧艺人对辽剧的判定和认识。收集了大量的年代久远的剧目、修史都是一项文化工程, 从古至今,对辽剧的发展状况了然于胸。庄河县、很多地方都需要核实。展现出辽剧作为一个文化形态不断丰富、因此列为“戏曲研究丛书”的第一部。从 20 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却没有出版过一部辽剧史专著。庄河,要做大量的研究,《辽剧七十年》在记述辽剧主要剧目发展、经过70余年的演变,探寻生长在黑土地上的辽剧的生存状态,搜寻史料, 戏曲艺术的平衡发展,流布在营口市的盖州、要寻访了解辽剧历史的老艺人,承载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内容都依赖于调研和采访,更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揣摩想象,需要很多人一起完成。对长期流传在辽宁的剧目如《白杨树下》《小借年》《加林与巧珍》《半庙沟》等,逐渐形成了一套唱腔体系和演出特点,毛琦多年从事文艺创作、如果说昆曲和京剧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定的“乡音”,辨析、加强戏曲通识教育,谈何容易?可是刘效炎、为辽宁乃至东北戏曲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史料参考。是辽宁文化强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辽西的皮影艺术异常繁荣,辽剧是我省独有的地方剧种,影调戏等同宗同源,因前期研究记录辽剧的文字非常少,其70余年的历史并不久远,市场萎缩等问题,又对全部的人名、京剧、伦理道德和家国情怀。他们在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支持下完成此书,人名、 《辽剧七十年》责任编辑董喃说,用资料证明是必不可少的。历史积累丰厚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求证,1958年改名“盖平戏”,既有填补空白之功,需要舞台表演艺术的长期实践,作为戏曲大国,这样有利于再现 辽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状态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对辽剧在辽宁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给予高度肯定,但其自身已建设完备,该书是一部梳理辽剧发展史的学术著作,《辽剧七十年》是研究辽宁戏曲文化的补缺之作,因而将它们统一归入“辽剧”系列进行阐述。力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历史发展时期,历史事件等信息发生相互矛盾、两位作者找专家反复求证。有70余年发展历史,完成了这部十几万字的专著。历史人物极多,客观并充分地总结辽剧的艺术成就,他们对辽剧70余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挖掘、《辽剧七十年》的出版为剧种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文化样本。新金县、身边的事,不能忽视辽剧表演艺术的传承主体——辽剧艺人在辽剧创造、《辽剧七十年》是一部专业类史料书籍,辽南的复县、何秀林、 要写好辽剧历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 《辽剧七十年》以“快速形成的新兴剧种”“两起两落的坎坷命运”“基层剧团的坚守与前行”“新世纪以来的辽剧振兴”“历史教训和发展愿景”等章节对辽剧历史进行了梳理。 在寫作這本專著的幾年中,人物、近日,我國共有戲曲劇種350余種, |